山东、江苏两省关于南水北调治污相关措施
发布时间:2013-11-05 新闻来源:新华社
据环保英才网了解,近年来,山东、江苏两省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了水质大幅度改善,主要污染物呈现下降的良好态势。
在尊重“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南水北调沿线实际情况,围绕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保护和建设调水沿线“清水走廊”的目标,国务院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指导地方开展治污工作。其中江苏、山东两省已经树立了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同时落实治污的主体责任,下面是江苏和山东据此实施的一系列方案和调整措施。
将调水源头取水口划为饮用水源保护区,并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同时注意引江河道和湿地保护、生态林网与生态廊道以及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并在输水沿线地区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县,以上这些是江苏省采用的主要措施。
与江苏省不同,山东积极采取新的治污措施,逐步形成“治、用、保”并举的一体化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思路。按照南水北调沿线污染物排放标准,山东在严格控制重点污染源、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加大中水资源化利用,充分发挥湿地削减污染物、净化水质的作用。
两省虽然在措施方面有所不同,但都关注治污项目的建设以及截污导流建设进度,其中在2007年,两省治污控制单元实施方案中确定的426项治污项目中,完成334项,在建65项,未动工27项。而2008年,两省加快了治污项目建设,又完成治污项目31项,实现开工13项,已建在建率达96.7%,26项截污导流工程全部开工建设。
此外,山东、江苏两省将其中一个重点放在了工业污染方面,继续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化工业点源污染防治,提高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一方面严格监控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把新建项目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另一方面关闭多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模小、效益低、污染重的造纸、酿造、化工、印染等污染企业。提高部分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制高污染行业。在调水沿线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控装置,严格污染物总量监测。目前,两省已完成污染治理的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在90%以上。
山东建立治污工作问责制来落实治污责任的归责问题,同时将治污工作作为年度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江苏将东线治污工作纳入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对调水沿线徐州、宿迁、淮安、扬州四市进行考核。
据山东、江苏两省关于南水北调水污染防治工作阶段性目标的自查报告及基础档案中提供的数据发现与2000年规划年相比,2007年COD入河量下降了29万吨,下降了80%;氨氮入河量下降了2.82万吨,下降了84%,考核断面水质提高幅度大,污染物入河量削减明显。
环保英才网借此新闻呼吁企业注重环境保护,提升企业自身的责任感。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 ![]() |
![]() |
![]() |
![]() |
![]() |
![]() |